中國是一個以儒家文化主導的多民族國家,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從家庭倫理切入,倡導人際關系的和諧。
一方面,儒家文化促進人際的連接與和諧,家庭和諧、國家和諧到社會和諧。這是利好的一面;
另一方面,也使得許多人走進一個過份追求人際和諧的消極的誤區(qū),如蔣中正先生講的“有關系的沒關系,沒關系的有關系”,以人際來取代工作成效,讓中國滋生了大量人際關系專家型的而無任何務實能力的國家干部,這是社會腐敗的根源之一。同樣地,在企業(yè)中過份注重關系而忽略對事物結果的關注,也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和諧。
其實,儒家文化的核心正在于平衡二字。而經營管理的真諦也恰在于此。
因此,現代企業(yè)管理必須建立以結果,即目標為導向的管理體系,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基礎保證。
無論是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跨國企業(yè),還是中國本土的草根企業(yè),都通常要經歷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從企業(yè)的角度看管理,往往只懂得從物質角度分析:有意無意中把企業(yè)中所有的人、財、物、信息等都看成是一類資源,沒有把人當人看。此階段的老板,通常緊盯目標,胡子眉毛一把抓,既當老板也當保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這時的企業(yè)老板學會了從客戶的角度看企業(yè)、看職員了,反復把人從企業(yè)各項管理要素中抽離出來、又塞進去,有時當物化資源,有時當人力資源。所以常常糊里糊涂,有“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感覺。因為大多數時候,職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卻沒有熱情去做;而有時一個優(yōu)秀的人才可以整合到企業(yè)所需要的一切人財物等資源,幫助企業(yè)獲得良好的業(yè)績。在此階段,老板們拼命低頭拉車,只是偶爾抬頭看路。過份務實,活得比牛還累,比豬聰明不了多少。
第三重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種繁華褪盡后的理性與從容。即經營還是經營,管理還是管理。企業(yè)沒有遠大的目標,不能深遠地影響行業(yè)、客戶與企管團隊,不能以人為本,激發(fā)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企業(yè)就會失去生存的空間與機會。
老板既要不斷修煉,通過思想格局的提升,整合一切資源為我所用、所用為眾生。同時,還帶動整個團隊分步驟學習提升,而且要關注不同時空背景下,客戶、員工需求的變化,企業(yè)管理機制的調整,從而實現企業(yè)與社會之間保持一個動態(tài)平衡與高度融合。
進入此重境界的老板,通常能跳出五行看企業(yè),置身局外,無論是經營還是管理,都能看得一絲不掛。所以,老板該吃喝吃喝,該做事時做事,做事時直奔核心,不圖枝末,游戲時也能天馬行空、淋漓盡致,活得神仙而瀟灑!
轉載:http://www.nywlwx.com/zixun_detail/3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