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描述INTRODUCTION
日程安排SCHEDULE
課程大綱Syllabus
陽明心學管理培訓
【課程適用群體】
全員,尤其是想通過心學提升領(lǐng)導力和改善人際關(guān)系的人
【課程特色】
以王陽明的成長歷程為主線。
以王陽明成長過程中的經(jīng)典案例、故事為載體。
提煉陽明心學“3+1”核心理念。
從職場、歷史、生活、時代價值等多角度闡釋陽明心學的當代意義。
以啟予國學門獨特的儒家修煉方式,傳授《陽明心學》修煉方法。
【課程簡介】
王陽明是誰?
他,出身書香世家,卻曾囂張叛逆;入仕觸怒權(quán)貴,被貶龍場,卻能潛心悟道,
洞徹世事人心;身為一介書生,卻能馳騁沙場,用兵如神;目睹民苦,深感政治
黑暗,于是創(chuàng)立心學這一劑提升自我、拯救時弊的心靈解藥,集儒釋道三家之大
成,折服了五百年來無數(shù)中外名人??他,就是王陽明。他用他的心學智慧,給現(xiàn)
代人注入了最強大的心理能量。
為什么要讀懂王陽明?
面對節(jié)奏越來越快、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生活,人們內(nèi)心疲憊不堪,心靈也越發(fā)孤
獨。其實,要想讓我們內(nèi)心變得充實、強大起來,需要從修心開始。王陽明的心
學智慧,便是潤澤我們心靈的甘泉,幫我們重新找回自我,回歸內(nèi)心的簡單、寧
靜與富足。
值得可喜的是*主席從2013年至今,已經(jīng)有六七次提到王陽明或引用王陽明
的學說。他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也是增強中國人文
化自信的切入點之一。要把文化變成一種內(nèi)生的源泉動力,作為我們的營養(yǎng),像
古代圣賢那樣“格物窮理”、“知行合一”、“經(jīng)世致用”。
本課程以通俗化的語言描述了王陽明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分別從立德、立言、
立功等諸多角度,全方位闡述了王陽明的思想精髓。隨著社會不斷發(fā)展,人心深
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失落、不安,對此本課程給出了一張神奇的心靈藥方。
【課程收益】
了解王陽明的人生歷程。
掌握《陽明心學》三大理念的核心要義。
從致良知尋找人生工作生活的原則。
“知行合一”指導人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強調(diào)知和行的統(tǒng)一性。
人生短暫,以“心即理”指導人們確立人生目標,將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放在那些對人
生有意義的事情上。
【課程形式】
引導、講授、視頻、練習、討論、模擬演練、角色扮演……
【課程大綱】
1 開篇話語
歷史上的“兩個半”完人之一
時長、收益
0.5小時
近現(xiàn)代名人對王陽明和“陽明心學”的評論。
課程實施形式
引經(jīng)據(jù)典:曾國藩、毛澤東、蔣介石、東鄉(xiāng)平八郎、*等關(guān)于王陽明和心學的
論述。
2 人物事跡(王陽明生平介紹)
2.1 家世
2.2 幼時王陽明(五溺時代)
2.3 北京為官及龍場悟道
2.4 仕途順利與統(tǒng)兵平叛
時長、收益
3.0小時
祖先王羲之、王覽、王祥、祖父王倫、父親王華等的傳奇軼事
何為“五溺”?
從小立志做圣人
樹立圣人必可學而至
兩次會試失敗
名言“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心學在建立功業(yè)中的實際應(yīng)用;在工作中修煉心性——事上磨練,體味“破山中賊易
,破心中賊難”的意境;追憶圣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之偉大。
課程實施形式
故事:書圣、王覽護兄、臥冰求鯉、拾金不昧
陽明格竹
初溺于仁俠之習
再溺于騎射之習
三溺于辭章之習
四溺于神仙之習
五溺于佛氏之習
為偶像王越修墓。
悟出佛道不足,篤信儒學
陽明入獄
龍場悟道
六年時間從沒品升至正四品
三次統(tǒng)兵平叛
第一次平叛南贛汀漳
第二次平寧王叛亂(45天)
第三次平思恩田州之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3 時代價值
陽明心學價值
時長、收益
0.5小時
社會層面:喚醒文化自信
個人層面:建立人格統(tǒng)一
課程實施形式
“知行合一”是實踐論,“致良知”是心學的根本精神。
克服焦慮癥,治療無良癥,使自己達成人生素位境界。
4 歷史影響
日本明治維新
時長、收益
1小時
對眾多日本名人的影響
課程實施形式
東鄉(xiāng)平八郎、了庵桂悟、中江藤樹、大久保利通、匠人精神的小野二郎
5 工作應(yīng)用
專注“關(guān)注圈”
時長、收益
1小時
將有限生命投入到最有意義的事情中去。
課程實施形式
與《*的七個習慣》的主動積極地關(guān)注圈和影響圈對照,使自己對工作積極
主動。
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jié)果)=思維方式X熱情X能力。
6 心學修行
6.1 省察克治
6.2 事上磨練
6.3 兩條修行路線
時長、收益
1小時
第一步:格“情欲念”
第二步:靜坐私心
第三步:定境觀心
第三步:隨處察心
課程實施形式
案例: 修心《西游記》
陽明四句教
無善無惡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陽明心學管理培訓
轉(zhuǎn)載:http://www.nywlwx.com/gkk_detail/311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