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人的認知和行為有很大影響,從而關系著人的發(fā)展和成功。
1.情緒影響動機和行為
情緒左右人們的動機,情緒也可以激勵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效率,發(fā)揮重要的動機作用。情緒良好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學習和工作效率高;情緒低沉或郁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無創(chuàng)造性,學習工作效率低。
研究發(fā)現(xiàn),適度的情緒興奮性會起到正向的推動作用,使人的身心處于*活動狀態(tài),從而促進主體積極地行動并提高活動效率。
關羽之死的啟示
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蜀前將軍關羽水淹魏七軍,生擒主帥左將軍于禁,乘勝圍攻敗退樊城(今湖北襄樊)的魏征南將軍曹仁,一時威震華夏(樊城之戰(zhàn))。
魏王曹操采納丞相司馬司馬懿、曹椽蔣濟的建議,利用劉備拒不歸還所借荊州,吳蜀聯(lián)盟出現(xiàn)破裂之隙,派人勸說東吳孫權抄襲關羽后方,并許諾把江南封給孫權。
駐軍陸口(今湖北蒲圻西北)的東吳大將呂蒙認為,關羽素懷兼并江南的野心,是對東吳的很大威脅,建議孫權趁機消滅關羽,以解除后患。孫權采納其計。為隱蔽企圖,任命資望較淺的定威校尉陸遜代替稱病的呂蒙。陸遜故意用謙恭卑詞恭維關羽,使其驕傲麻痹,疏于戒備,不斷抽調兵力北攻樊城,只留少數(shù)人馬留守江陵。
是年十一月,孫權任命呂蒙為大都督,率軍隱蔽前出,進至尋陽(今湖北廣濟東北),把精銳士卒埋伏在偽裝的商船中,令將士身穿白衣,化裝成商人,募百姓搖櫓劃槳,晝夜兼程,溯江急駛,直向江陵進襲,一切都進行得十分隱蔽和詭密。
駐守江防的蜀軍士兵被偽裝的吳軍所騙,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虜,江陵城內空虛,陷入混亂。呂蒙先讓原騎都尉虞翻寫信誘降駐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將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吳軍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糜芳獻城出迎,呂蒙遂率大軍進據(jù)江陵,從而,一舉奪回蜀長期占據(jù)的荊州。
而驕傲輕敵的關羽,對呂蒙的襲擊行動竟一無所覺。當關羽驚悉江陵失守,急忙從樊城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
關羽向駐扎上庸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被拒絕。關羽陷于進退失據(jù),腹背受敵的困境,遂西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是年十二月,關羽率少數(shù)騎兵從麥城突圍逃竄,被吳將潘璋部司馬馬忠擒獲,斬首。
關羽因為驕傲自大丟了自己的性命,給我們的啟示:
一不能太傲氣。太自以為是導致輕敵,然后引來殺身之禍。之前孫權使人與關羽聯(lián)姻,可關羽不愿意也就罷了,還說了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直接打了孫權的臉,這把孫權差點氣死,也在孫權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所以當曹操聯(lián)絡孫權共圖關羽時,孫權毫不猶豫便答應了,關羽敗走麥城時,孫權埋伏重兵防其逃走,到關羽被生擒后,孫權毅然將其斬首。
二要善待下屬。與戰(zhàn)友關系不睦導致無人救援,搞好人際關系很重要。若不是傅士仁和糜芳降吳,關羽未必有此慘敗,畢竟關羽在行軍布陣方面的能耐有目共睹,這二人之所以降吳,就是因為關羽平時太傲慢,經(jīng)常斥責二人不說,還揚言要重罰二人,于是懷恨在心,以至于最關鍵的時候從背后捅了關羽一刀。這叫做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性格決定生死。
2.情緒影響智力活動
調控智力活動,情緒是心理活動的組織者。它可以影響人們對事物的知覺選擇,維持穩(wěn)定的注意,或重新分配注意資源到更重要的刺激上,對人的記憶和思維活動也會產(chǎn)生明顯的影響。例如,人們往往更容易記住那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科目),而對不喜歡的東西(學科)則記憶起來比較吃力。
有焦慮傾向的人往往比較難以應付壓力大的狀態(tài),思考或行動上僵住或無法行動。例如,有些中學生平時學習不錯,但面對考試時,頭腦一片空白。其原因可能是焦慮這種情緒使人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與任務無關的思想上,“這次要考不好,我就完蛋了”;或集中在與焦慮情緒有關的思維上,例如,“他們會覺得我很笨”、“別人會嘲笑我”。因此,只有很少的注意資源被用于任務完成上。
3.情緒影響身體反應
當情緒來臨時,強烈的負面情緒會影響我們身體反應。俗話說:“沖動是魔鬼,情緒決定命運”。“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當人在情緒極端憤怒時,意氣用事,盲目沖動之下做出的決策通常都是比較極端糟糕的,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張飛之死的啟示。
張飛脾氣暴燥。在閬中鎮(zhèn)守,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諸位將領以酒勸解,張飛酒醉后,怒氣更大。帳上帳下,只要有過失士兵就鞭打他們,以至于多有被鞭打至死的。
劉備知道后,就勸他,你鞭打士兵,還讓這些士兵隨你左右,早晚都要被禍的。對待士兵,平常應該寬容。
有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
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么敢違抗我作為將帥的命令!”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
二人回到營中商議。范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么能夠籌辦?這個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張達說:“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范疆說:“只是沒有辦法走近他。”張達說:“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
二人商議停當。張飛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范、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關張二人的結局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如今的性格換言之也可以說成是情商,它可以囊括一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性格、思維方式和待人接物等諸多方面;在現(xiàn)代社會,不論是在職場、婚戀亦或是人際交往中,情商甚至是比智商更重要的東西。情商的培養(yǎng)和提高是一場修行,讓人更好的去對面他人,面對社會,面對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當引發(fā)憤怒的事情發(fā)生時,位于后腦勺的下丘腦負責我們的情緒體驗,第一時間就會有生理喚醒,如呼吸急促、心態(tài)加快、面紅耳赤等,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深呼吸,默數(shù)6個數(shù):1,2,3,4,5,6……然后再開口說話,因為負責認知、思維判斷的的“理智中心”位于額頭的前額葉大腦皮層比下丘腦要延后6秒鐘才會起作用,當我們深呼吸默數(shù)6個數(shù)字后,我們就恢復了理智,這個時候說話辦事會更客觀冷靜些。
4.情緒影響感知
情緒狀態(tài)還會影響對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感知。《春望》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作于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先一年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后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chuàng)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詩篇一開頭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jīng)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fā)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
“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jié),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xiàn)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fā)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
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xiàn)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lián)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xiàn)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轉載:http://www.nywlwx.com/zixun_detail/111507.html